9月3日上午,市政府新闻办召开“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—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”,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扶贫办发布我市乡村振兴成就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合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,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,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,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,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迈出坚定步伐。
农业强——都市现代农业活力四射
产业结构单一、粮食产量低、机械化水平无从谈起……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农业的真实写照。如今的合肥,都市现代农业活力四射,农业质量、效益、竞争力不断攀升。
数据显示,2018年,全市粮食总产301.35万吨,较1978年增长86%,年均递增1.9%;肉蛋奶总产77.6万吨,较1978年增长11.2倍,年均递增7.4%;水产品总产21.6万吨,较1978年增长44.7倍,年均递增11.8%。全市粮食亩产382公斤,油料亩产200公斤,棉花亩产49公斤,分别比1978年增长1.02倍、1.88倍、1.37倍。
机械化方面,2018年,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5万千瓦,较1978年的51万千瓦增长9.5倍;各类农业机械发展到54.5万台,比1978年的8.3万台增长5.6倍,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1.7%。农业结构方面,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84.5∶0.5∶14.5∶0.5,2018年为52.7∶4.6∶26.9∶15.8,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,形成优质粮油、草莓、蔬菜、生猪、家禽、乳制品、淡水产品等十大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。
“近年来,我市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,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都市现代农业活力持续增强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介绍,我市注重抓产业融合,坚持生产、生态、生活、生意“四生融合”,突出“生态宜居产业旺,生活美好展新颜”主题,下好先手棋;推进虾稻产业“3115”发展战略,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“六大行动计划”,与“互联网+”、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契合,与休闲旅游、文化创意、教育科普、养生养老等跨界融合,构建共创、共享、共赢的产业融合体系。
与此同时,我市注重抓提质增效,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,争创庐江国家农业高新区,高水平建设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,加快长丰草莓、大圩葡萄、合肥龙虾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系列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发展,培育更多在全国叫得响、在国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拳头品牌。
“我市注重抓业态创新,大力挖掘城市居民的田园和乡村情结,植入历史传承文化元素,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、创意农业、加工体验、订制认养等新业态。”夏伦平说。
农村美——美丽幸福家园遍地开花
壮丽70载,合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,人居环境节节攀升。
按照城乡融合要求,近年来,我市补齐农村路、水、气、网、电等基础设施短板,促进城乡教育、就业创业、社会保险、医疗卫生、住房保障、文化体育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。数据显示,2018年,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60.57千公顷,比1978年的298.8千公顷增长54%;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达82.7%。农村用电量17.12亿千瓦时,人均用电量403.5千瓦时,分别比1978年增长11.2倍、8.8倍。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我市坚持全域推进、内外兼修,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新家园。我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,推进农村环境“三大革命”;坚持“六主六辅”合肥改厕模式,抓好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,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观摩推广;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,统筹推进农村污水、垃圾、厕所全面整治,大力改善人居环境。
我市遵循“净化、硬化、亮化、绿化”要求,实施“五清一改”村庄清洁行动,全面推进硬化路“户户通”,实现村内道路和公共场所公共照明全覆盖,全市3000公里农村三级以下道路有望实现全部绿化。
“目前,全市85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,348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与美丽乡村同步建成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.55%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%。”夏伦平介绍,围绕美丽乡村中心村“10项整治建设任务”,我市已完成437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,正加快93个2019年度中心村建设,确保到2020年全市规划布点中心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。
农民富——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
合肥农村居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2018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9元,高于全省平均6393元,高于全国平均5772元,比1978年增长198倍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59元,比1978年增长122倍;恩格尔系数34.7%,比1978年下降近38个百分点;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.8平方米,是1978年的5倍。每百户农民拥有小汽车23.3辆,农民出行更加方便。
“近年来,我市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、落实惠农政策、强化设施建设、壮大村级经济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”夏伦平说,我市还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,积极探索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,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试点,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加快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“三变”改革步伐,全面唤醒农村土地、宅基地、房屋等“沉睡的资源”。
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。“2014年,全市共有省级重点贫困村112个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.2万户、21.56万人,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有贫困人口8.68万户、19.8万人。目前,系统内下剩74户、249人未脱贫,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4.8%降至0.0058%。”市扶贫办副主任赵生文说,我市强化组织领导、政策保障、政策落实、基层基础、帮扶合力,下足绣花功夫,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,取得了决定性进展、实质性成效。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,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。赵生文表示,我市将深入实施产业扶贫、就业扶贫、生态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健康扶贫、兜底保障、困难救助、扶贫扶智等八大提升工程,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、农村人居环境一体化,着力提升群众收入、改善生产生活水平,提升村级集体经济,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。
“我市还将健全长效机制、深化大扶贫格局、强化基层基础、加强作风建设,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,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与省会城市特点相适应、稳固持久的脱贫攻坚新路径。”赵生文说。